簡章下載 預約說明會
選單
報名注意事項

日本文化-來自日本人餐桌上的啟示

怎樣毫不浪費地使用食材


魚柄仁之助
UOTSUKA Jin’nosuke

生於1956年。在大學學習的是農業,畢業後經營了18個月的機車店和10年的舊工具店。之後,作為飲食文化研究專家積極倡議食材的獨特用法和不浪費的飲食生活。著述有《魚柄流廚房重組術》、《用冰箱腐爛食品的日本人》、《聽聽食物的傾訴! 》等等。

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後,人們對節約型生活的關心日益提高,同時,儲存食品以防災害、製作非常時期食物等也備受矚目。飲食文化研究專家魚柄仁之助長期以來一直進行著這樣的實踐。然而,最近的節約傾向及保存食品熱潮,在他看來,有一種「事已至此,怎麼不早做?」之感。

魚柄在《魚柄流廚房重組術》、《用冰箱腐爛食品的日本人》等著述中反覆強調的是「如何毫無浪費地使用食材和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購買多餘之物」。他在大學學習的是農業,之後一邊經營舊工具店等,一邊寫書介紹不浪費的飲食生活,深受讀者歡迎。與大量消費文化逆道而行的樸素生活方式以及長髮濃鬚的外貌,給人以「現代嬉皮」和「生態修行者」的印象。不過,他的生活並非是極端禁慾的。

魚柄笑著說:「並不是強迫自己過辛苦的生活。能夠用長的東西就用的徹底;在便宜的時候多多購買食材,在保存方法上多下功夫,延長保鮮期;盡最大可能不產生浪費。不如說我只是在快樂地實踐這種生活方式。」

事實上,魚柄並非過著猶如隱居深山的仙人般的生活,他的家在東京市中心的住宅區一角。但是,一旦步入家中,看到的是電燈泡、日式卓袱台(摺疊式四腳圓桌)、發條鐘等,一幅戰前住宅般的光景。過去的日本人,動了各種各樣的腦筋,在生活中互相出主意想辦法,以彌補物資的缺乏。此次東日本大地震以後,很多人感受到了大量消費社會的脆弱性,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魚柄所實踐的樸素卻充滿智慧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個範本。

「我毫無意思向人們說『你要這樣生活』,而是講述『我在這樣做』。接二連三地購買吃不完的食品,讓它們在冰箱中腐爛,這樣的生活可以稱為富足嗎?僅以便宜快捷為由而熱衷於快餐食品的生活有利於健康嗎?我期望我寫的和說的,能成為那些人改變自己飲食生活的契機。」

 

 

人以食為本

17年前的暢銷作品《魚柄流廚房重組術》上,有一個「一人每月9,000日圓」的副標題,成為熱門話題。「用9,000日圓來解決一個月的飲食費」這種事情,給泡沫經濟剛剛崩潰後的日本人帶來極大的震驚,廣為流傳,引起極大反響。

魚柄說:「胡蘿蔔、南瓜、蓮藕、牛蒡、蘿蔔等根菜類,如果有剩餘,就將其切成薄片放在笸籮中,在陽光下曬一個星期左右,待水分蒸發後裝入瓶中保存。這樣的話,放上半年是不會有問題的。用水浸泡一晚,作為味增湯等的配料馬上就可以使用。」

既不產生多餘的垃圾,又不給身體和金錢增加負擔。只要不偷工一下,就可享受豐富的飲食生活,這種方法真可謂是一個範本。

「因為平時就有這樣的準備,所以即使一個月關在家裏工作也不會為食物發愁。地震以後,保存食品及緊急食品似乎備受矚目,實際上在日常飲食生活中採用這樣的方法,也就不會因非常時期而感到恐慌。」

早餐有十多種小菜,生魚片也經常吃,還喝酒,但是不去外面用餐。包括在公司上班的妻子的便當,全都是在家做的。沒有冷氣的房間裏,夏天用電風扇或團扇,冬天則在地爐邊取暖。魚柄所說的「不感覺有什麼特別的不方便」,決不是那種強撐硬捱的生活。

20多年以來,魚柄從買來的食材到每天的食譜,全都記錄在「飲食日記」中。他說,這樣不但可以看出日本物價的變遷,還可以觀察自身的飲食傾向。

「從日常的食物中既可看到社會的變遷,還可知道自己食物喜好的變化。也就是說,這是社會及個人變化過程的記錄。我14歲時遭遇事故左眼失明,運氣再差一點也許那時就失去了性命。從那一天以後,我開始考慮『怎樣生存』這個問題,其根本就在於飲食,吃意味著生存。同時,每一天的生存也就是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為了不虛度光陰,為了更好地生存,就有必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生活。我認為,日本的大量消費慾望,也到了從無限大向無限小進行轉變的時期。」

撰稿:櫻井伸
攝影:川本聖哉
 

(原文出處)

日本資訊Information